太和板面的基本介紹
太和板面又稱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區(qū)著名的漢族小吃,面食代表之一。由于它起源于太和縣,加之又是在案板(當?shù)乩习傩蘸兔婧妥鲲堄玫哪举|(zhì)桌子)上摔打而成,故它的這個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變過。
營養(yǎng)價值
1、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yǎng)素,對于血液、中樞神經(jīng)和免疫系統(tǒng),頭發(fā)、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nèi)臟的發(fā)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3、面條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4、面條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yǎng)吸收等功效。
產(chǎn)品特點
太和板面以其用料精,制作細,食之味美,久吃不厭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和板面很美味,那面入口有嚼勁且不失面香,那面湯入口濃厚香辣,讓人胃口大開,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毫不夸張的比喻下,到了(狗肉滾三滾,神仙都站不穩(wěn))的地步。
歷史民俗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區(qū)面食的一面旗幟。相傳太和板面源于三國時期。桃園兄弟”劉備、關羽、張飛駐守潁州(今安徽阜陽),張飛吃面總嫌太軟、不筋斗、清淡無味;廚師多次琢磨,面經(jīng)過上百次的試和面成功了;而后張飛對廚師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湯為料,廚師靈機一動,添加近十多種能食用的藥材(當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一起為張飛做面,張飛吃后頓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穎(阜陽)、宛(南陽)、襄(襄樊)廣為流行。太和板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經(jīng)歷種種面食演變而來,讓其更適合當?shù)匕傩盏目谖叮瑲v經(jīng)千錘百煉,才有今日太和板面這種美味面食的問世。
太和板面的制作方法
羊肉板面的制作包括三道程序,味湯制作、面皮制作和板面制作。
味湯的制作
味湯是板面制作成敗的關鍵,也是羊肉板面風味體現(xiàn)的基礎。
選上等羊油放入鍋內(nèi),加入料2中的香料,細火慢熬約30分鐘,等香料充分出味后,用漏勺撈出。鍋內(nèi)繼續(xù)低油溫加熱,投入干紅椒,使其炸出香味,待油色逐漸轉(zhuǎn)黑時,再把已經(jīng)切好的3厘米見方的羊肉塊放進去,改用細火熬煮約30分鐘,最后調(diào)入精鹽、黃酒、味精、冰糖等即成味湯。味湯制好后,還要再往鍋添里少量開水。
面坯的制作
用上等的面粉和冷水調(diào)成面團,并用少許的鹽和堿扎面兩次,待用。玉米淀粉用布袋裝好,把和好的面團切成約8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方形塊,然后用玉米淀粉拍打,最后放在鐵板上并用濕布覆蓋,待用。
板面的制作
逐一取制好的面皮,用面杖搟壓成片,取10~12個面片放手上,在鐵板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長以后丟入沸水鍋內(nèi),待水重沸后,再放入已備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將已經(jīng)煮熟的面和菜撈出,然后放入黃色鐵瓷碗內(nèi),澆一份制好的味湯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