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簸箕炊的基本介紹
簸箕炊是廣東省粵西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吃之一,在茂名、電白、高州、化州、遂溪、廉江、吳川、雷州、徐聞、湛江一帶非常盛行。因其采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著稱,化州又稱“格籺”。遂溪西邊沿海的港門、北坡、草潭、楊柑等鎮(zhèn)稱之為“白籺”,制法為放磨成槳的米粉于簸箕當中上鍋蒸煮,待一層熟透后再逐漸添加,一般都有三層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將其剮成格狀,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與蒜蓉漿(即蒜雞油)。入口細膩富有彈性,軟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醬料,香濃而又不膩,那種味道絕對令人難以忘懷。
營養(yǎng)價值
能補中益氣,止煩止渴,補充營養(yǎng)。
產(chǎn)品特點
潔白、軟滑、爽口、咸香。油而不膩爽滑有彈性。
歷史民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農(nóng)村小孩最奢侈的零食。當然,買簸箕炊不像買豆腐花那樣要現(xiàn)金交易,沒錢也可以吃到簸箕炊,那就是在自家米缸里拿米去換就行。父母不在家,只要米缸里有米,就有簸箕炊吃。一斤大米就可以換一塊簸箕炊。
在茂名、化州、電白等地,這種街頭小吃還很實惠,每一整個簸箕炊的售價大約是6元左右。可以買一整只,也可以買一半,更可以只買四分之一,價錢隨量折半,實是街頭惠食者的一大首選。更為之驚訝的是網(wǎng)上也可以網(wǎng)購簸箕炊了。8元一整個,大大地提高了這種小吃的推廣與進一步發(fā)展。
化州簸箕炊的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
原料: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韭菜油
制作方法
1)先將米泡一個晚上,一個簸箕炊要3.8兩米。
2)把泡好的米磨成漿(米漿不可太濃),然后把最上面的一層倒出小量來做簸箕炊最上面皺紋。
3)待蒸鍋水開上氣后,將米粉漿一般將分3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需要每層熟透后才能灌。否側會是爆破面。
4)最后是做皺紋面,這是最難,最辛苦的一道工。首先要在溫度最高的時候取出簸箕炊,倒進一層薄薄的米漿,雙手左右來回搖,令其成皺紋。
5)大火蒸5到7分種后,開一開,讓蒸籠最上面的蒸汽跑出來。再關好,停火。否側皺紋面反了。
6)5到10 分鐘后。把簸箕炊拿出來放涼,一定要放涼才能算完成簸箕炊。
品嘗吃法
夏秋季節(jié),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jié),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更有人摻入菠菜汁于米漿中,制成綠色的簸箕炊。隨著時代發(fā)展,已經(jīng)消失殆盡了。而電白地區(qū)的主要是淋上韭菜油 和撒上芝麻,如果你喜歡吃橄欖菜,還可以加入橄欖菜,也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