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北苑貢茶的基本介紹
北苑御茶(北苑貢茶)是指宋代貢茶,主產(chǎn)區(qū)在古代建安縣吉苑里,即今建甌市東峰鎮(zhèn)境內。 據(jù)有關文字記載和當代茶學專家陳椽考證,在南北朝時(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種茶和從事茶葉加工生產(chǎn)。至唐朝開元天寶間(713-755年)建州境內就已盛產(chǎn)茶葉,且茶葉制作已從草茶向蒸青茶過渡。《畫墁錄》述:唐貞元年間(785-804年)常袞擔任福建觀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藝,把蒸青茶葉研末和膏,壓成茶餅,創(chuàng)制了研膏茶,俗稱片茶,因茶餅中間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繩穿起來攜帶,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筍”,又叫“香臘片”(一種加臘面的片茶),在全國已享有聲譽。貞元后期,建安山地種茶已相當普遍,而且出現(xiàn)了許多種茶大戶和一些因辦茶園發(fā)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里張廷暉便是突出的一個。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開始進入上層社會,并被地方官列為每年上供的貢品。
地域范圍
“北苑貢茶”產(chǎn)于福建省建甌市。建甌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北鄰建陽市,南接南平市、古田縣,東靠政和、屏南縣,西與順昌縣交界,為江浙入閩咽喉要地,交通便捷。全境介于東經(jīng)117°58'45”~118°57'11”,北緯26°38'54”~27°20'26”之間,土地面積4233平方公里,東西長96.5公里,南北寬76.6公里。包含了14個鄉(xiāng)鎮(zhèn)及4個街道辦事處,即徐墩鎮(zhèn)、吉陽鎮(zhèn)、房道鎮(zhèn)、南雅鎮(zhèn)、迪口鎮(zhèn)、小橋鎮(zhèn)、玉山鎮(zhèn)、東峰鎮(zhèn)、東游鎮(zhèn)、小松鎮(zhèn)、順陽鄉(xiāng)、川石鄉(xiāng)、龍村鄉(xiāng)、水源鄉(xiāng),以及建安街道辦事處、通濟街道辦事處、甌寧街道辦事處和芝山街道辦事處。境內生物種類繁多,物產(chǎn)豐富,素有“綠色金庫”之稱。2010年全市茶葉總面積7000公頃,總產(chǎn)8000噸。
產(chǎn)品特點
1、北苑貢茶產(chǎn)品外形條索緊結重實,色澤青褐油潤,香氣濃郁持久,具有花果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肥厚軟亮,綠葉紅鑲邊。
2、內含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物質。
歷史民俗
北宋開寶末年(公元975年),滅南唐,收北苑。《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公元976年)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北苑開始名震天下則是“前丁后蔡”時期。“前丁”即丁謂,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到福建為漕運使,曾到北苑督造鳳團,后又制龍團,其品精湛。《畫墁集》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后蔡”指蔡襄,慶歷三年(1043年)任福建漕運使,改制龍鳳團茶為小龍鳳團茶,號為珍品。歐陽修《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得,龍團難求”之感嘆。宋熙寧四年(1071年)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始制密云龍,二十餅重一斤,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緋”包裝為賞賜大臣,“黃蓋”包裝為御用“玉食”。
《清波雜志》記:“始制密云龍,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用供玉食外,賚及臣下無幾,戚里貴近,丐賜尤繁”。宣仁皇帝因被丐賜密云龍鬧得不得安寧,感嘆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龍算了”,而名聲卻更大了。再是北苑團茶最精美、最高峰當是宣和年間(1119—1121年)鄭可簡任福建漕運使,始制銀線小芽,號龍團勝雪,并把團茶分成細色五綱(試新、貢新、龍團勝雪、無比壽芽、太平嘉瑞)等四十三個品種。粗色七綱(小龍小鳳、大龍大鳳、不入腦上品、棟芽小龍、不入腦小鳳、入腦大鳳、入腦小鳳)等三十一個品種。尤其是細色五綱社前(驚蟄)十日即采其芽,日數(shù)千工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官員飛騎送入京師,歐陽修詩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北苑御焙出產(chǎn)的龍鳳團茶制作之精細,品質之高貴,包裝之奢華,一餅價值高達四十緡,舉世無雙。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周絳《補茶經(jīng)》載:“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