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佛珠的基本介紹
九華山佛珠,從形狀上看又稱:手鏈佛珠。主要用途是 佛教界人士佩戴在手上或是掛在頸項上作為裝飾品 的珠子。具體地說是佛教徒在念佛時為了攝心一念而撥動計數(shù)的工具。當然,現(xiàn)在佛珠也逐漸擴大成為一種佛飾,非佛教徒中,也廣為佩戴。
產(chǎn)品特點
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著佛,穿繩代表著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著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對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對圣容,收拾身心。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歷史民俗
佛珠的梵文原語有幾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數(shù)珠。(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珠鬘之義。(三)japa-ma^la^,念誦鬘之義。(四)aks!a-su^tra,意譯為珠之貫線。蓋梵語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
佛珠如同佛教一樣來自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后來演變成佛珠的使用。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佛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產(chǎn)生的)。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佛珠。中國有關佛珠的記載,是《續(xù)高僧傳》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教人們拿著念珠持誦三寶名號。佛珠不是佛教所創(chuàng),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佛珠的記戴。 而佛經(jīng)記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經(jīng)典, 而律部經(jīng)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佛珠卻是極受重視。
傳入中國的經(jīng)典有提及佛珠的包括: 「木槵子經(jīng)」,「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jīng)」等, 主要內(nèi)容是講述持佛珠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