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草編的基本介紹
萊州草辮源于沙河一帶農村,據傳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口,是我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沙河由此成為全國草辮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89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鄂創(chuàng)辦草辮業(yè),特聘掖縣(即萊州)藝人前去傳藝。民國初年,全國草辮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黃”、“沙河鋸條”、“萊州花”均為掖縣人所創(chuàng)。其品質之優(yōu)為當時意大利“正草黃”和日本“劈草貨”所不及。
產品特點
萊州草藝是山東萊州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其編制歷史悠久,以精美的工藝、獨特的風格、濃厚的鄉(xiāng)土特色和兼?zhèn)湫蕾p與實用的價值,博得國內外商賈青睞,產品行銷國內和世界各地。
歷史民俗
20世紀50年代,主要產品在傳統(tǒng)的麥稈草辮、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增加了玉米皮編制提籃、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制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于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秋菊傲霜、紅梅吐香、懸崖飛流等題材。麥草貼盒多取型于東西方古建筑,或樓、臺、亭、閣,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條街,或鄉(xiāng)村院落等等,為各國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又試制麥草、皮革合編品獲得成功。從1983年以來,萊州草藝品共獲國家級獎9項,省級獎15項。“玉宇”牌草藝品已發(fā)展至4000多個花色品種,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和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額多年來一直穩(wěn)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
制作方法
萊州草編是以麥稈和玉米皮為原料,采取手工編織而成。這種草編制品雖然用料簡單,但編制工藝卻很復雜。制作實用性品首先要把麥稈按粗細不同進行挑選分類。玉米皮則要選用中層皮。
原料選好后,接著進釁是用工具將處理后的原材料剪成若干細條,然后編成辮。草編成辮后,再根據設計要求,編成各式各樣的草編制品。如制作欣賞品,那么編織的工藝更為復雜,原料除經上述漂白、染色等工序外,還要將麥稈壓平,再用小刀順著纖維削,或將它斜剪成片,用來貼制禽鳥和花卉。草編產品輕便、不傳熱、不吸水、柔輕富韌性,有的具有天然色澤,有的可以人工染色,美觀實用。品種很多,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實用性草編制品,包括茶壺墊、杯墊、椅墊、靠背墊等。二是欣賞性草編制品,包括各式各樣的花、卉、禽等。其中尤以草貼畫、草貼盒受人們青睞。
萊州草編的獲獎榮譽
1915年,四大名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yōu)質草帽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