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麻花的基本介紹
麻花,北方稱為油繩,南方常稱為麻花,黃石大冶則俗稱之為“絞條(大冶話讀作搞條)”。
“絞條”,顧名思義就是把發(fā)好的面粉手工搓成小面條,幾根小面條像編繩子似地絞纏糾合在一起,做成大的絞條后再放進油鍋里炸,直到“絞條”自動浮出油面,色澤慢慢轉黃,撈起來略加晾放,就可以食用的一種風味小吃。
產品特點
它既是一種民間大眾化的小食品,又是能夠上得臺面的地方名點。古時長江各大碼頭、武漢、長沙等大城市還開有它的專賣店,而且外形制作美觀。既有傳統(tǒng)的發(fā)辮型、剪刀型,也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鴛鴦型、燕子尾型。甜咸俱備,風味各異。
歷史民俗
大冶民俗文化工作者,先后對金牛麻花的傳播原因、制作工藝進行過考證發(fā)掘,認為:古代金牛處在五縣通衢的交通要道,來往客商絡繹不絕,商業(yè)發(fā)達,手工作坊繁榮,民間食品豐富多樣,這是金牛麻花出世的客觀條件。加之自古就善于經商的“金牛客”散布五湖四海,“金牛麻花”一出世就隨著“金牛客”的經商洪流流向四面八方。
有關文獻記載,早在清末民初,金牛人就在漢口、漢陽、武昌三鎮(zhèn)的僻街小巷,開有數(shù)十家金牛麻花店。一些在北京、上海、廣州做生意的金牛客和在臺灣、香港、南洋的海外金牛同胞也常寫信回家索寄金牛麻花。
制作方法
據(jù)有關方面的考證,金牛麻花脆酥特色的形成源于獨特的制作工藝。將適量的麥粉、食鹽、礬、堿混合在一起,用適量的水將其和勻揉活,出條灑點食醋,成形,下鍋,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搓條要輕,出鍋、下鍋要看準火色,油不能太紅,要適時用冷油調油溫。麻花起鍋后用密封容器存放,以防軟化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