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都糖糕的基本介紹
廿四都糕(米糕、糖糕)是江南神密古鎮(zhèn)廿四都的傳統(tǒng)糕點,由糯米、粳米按一定比例合成,經浸泡、磨漿,吊包、瀝水后,加入廣豐土砂糖,制成每個重約10斤,形狀方、圓皆有的大米粉餅,再經蒸氣蒸熟、攤涼冷卻后即成,其中:圓形米糕約40公分直徑、5公分厚;方形米糕約30公分邊長、6公分厚。每逢過節(jié)過年吃糖糕具有甜甜蜜蜜、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寓意,吃起來嫩滑可口,老少皆宜,營養(yǎng)豐富。既有味蕾的傳承,更承載了廣豐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
產品特點
廿四都米糕具有滑嫩可口、百味調和、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的特點,在贛浙閩邊界地區(qū)被奉為《糕中之王》。
歷史民俗
相傳為南宋時期當?shù)乩习傩諡槲繂柨菇鹚伪鳎嘟褚延星隁v史,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游覽到廿四都時嘗此糕點,驚嘆為“人間極品”。
相傳在清朝康熙十(1671)至二十三年(1684)間,當時為了消滅割據臺灣多年的鄭氏政權和海上的抗清勢力,康熙皇帝聽從福建總督姚啟圣的建議,對臺灣重申海禁,厲行遷海政策,采用“堅壁清野”式的絕招,嚴禁生產、生活物資進入臺海地區(qū),將福建沿海五府十三縣的居民遷往內陸,設置無人區(qū),以達到迫使鄭氏政權棄臺回歸大陸之目的。
這時,就有福建沿海的吳姓、劉姓、黃姓、鐘姓、林姓等10多個姓氏之家族經閩北遷入廣豐區(qū)橫山鎮(zhèn)的上東山、上溪灘,上鋪、石交椅、竹村、清塘、東坑嶺、橋頭林家等廿四都周圍的地方,這些家族的后裔至今都保留了說閩南話的特征。由于這些人口的遷入,帶來了福建沿海、浙江沿海那一帶古越國制作米糕的先進工藝,然后又和廣豐土砂糖的炒糖秘技工藝相結合,制作出更具廣豐地方特點,醬紅色、面撒紅綠芝麻、口感細膩、軟而不黏、煎時不化、色、香、味俱全的廣豐廿四都糖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