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草爐餅的基本介紹
草爐餅,就是黃燒餅,但是,它的制作方法與一般的燒餅不同。草爐餅的爐子,是用大口的砂缸,墊空橫擱,將砂缸的底敲掉,作為爐門,將缸口凝合在墻壁上,周圍用泥沙固定。缸內(nèi)的四周,全是貼餅的地方了。
產(chǎn)品特點
由于酵料純正,火堿適中,餅底靠爐板呈現(xiàn)出古銅色,而餅面和糖料經(jīng)過火烤后為金黃色,餅邊白色不糊,中間餅肉則綿甜爽口。因此,人們形容它為“金玉銅底玉鑲邊,綿甜爽口草爐餅”。
歷史民俗
張愛玲曾在一篇散文中寫過,當年她在上海居住時,常聽到有些小販,穿巷過街,叫賣“炒爐餅──!”其聲悠悠,引人食欲。其實,她所寫的“炒爐餅”應該寫作“草爐餅”。這是當年蘇北老鄉(xiāng)用特殊方法制作出來的一種大眾化點心。
制作方法
制作“草爐餅”是一項非常忙碌、辛苦的工作。每次制作,先要用草將爐膛燒紅,烈火熊熊,炎熱逼人。眼看爐膛溫度已高,便用火叉拔灰,壓住火苗。這時,“貼餅師傅”便加快節(jié)奏,迅速地抓起餅坯,兩只手左右開弓,一手拿著兩只餅坯,從爐膛的左右兩側(cè),一直貼到頂端。轉(zhuǎn)眼之間,爐膛貼滿餅坯。然后再用火叉,拔開草灰,頓時火焰騰起,溫度陡升。不消片刻,餅坯漸漸鼓起,餅面開始焦黃。芝麻香味,撲鼻而來。于是再用火叉拔灰,壓住火頭。師傅一手持鏟,一手執(zhí)網(wǎng),將滿爐燒餅鏟進網(wǎng)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