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毛猴的基本介紹
北京毛猴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品,北京毛猴藝術(shù)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完美結(jié)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shù)境界。
民國初年,在東安市場有一個擺攤的毛猴藝人,因他姓汪,人們稱他“猴兒汪”。他的攤前經(jīng)常圍著一群人,有個姓曹的小男孩簡直入了迷,一看就是大半天,邊看邊記邊打聽,偷偷將毛猴的技藝學(xué)到了手,這個小男孩成了毛猴工藝品的繼承人,他就是毛猴藝術(shù)家曹儀簡。
原來,這毛猴周身的東西全是中藥。它的四肢是用蟬蛻的四肢做成的,身體是另一味中藥——辛夷,也就是玉蘭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層密密的灰褐色絨毛,是保護(hù)花過冬的外衣,冬去春來,絨毛逐漸退去,花骨朵慢慢長成朵朵美麗的玉蘭花。這帶絨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軀極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頭是用蟬蛻的頭,正好與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時會帶斗笠,這斗笠也是一味中藥,叫木通。把這幾部分粘結(jié)起來的東西叫白雞,也是一味中藥,真是出自天然,天然妙用。如此看來,這毛猴的首創(chuàng)者熟知中藥,并與中藥材有著密切的接觸。
傳說清朝京城一家中藥鋪里,小伙計挨了賬房先生的罵,正委屈著,突然心中一動,就用蟬蛻等藥材粘了個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師兄們看了都說像極了,小伙計覺得出了一口氣。再后來,中藥鋪老板從中看出“生意”來,把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幾味中藥單獨(dú)包裝出售,稱“猴料”。家長買“猴料”給小孩粘猴玩,漸漸成了逢年過節(jié)的一個傳統(tǒng)
歷史民俗
相傳道光年間,在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有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某日,店中一配藥的小伙計因沒伺候好賬房先生而挨了一頓臭罵,小伙計怕丟飯碗只好忍氣吞聲。到了晚上,他在煩悶中無聊地擺弄著藥材時,偶然發(fā)現(xiàn)蟬蛻具有某些形象特點(diǎn),不由心中一動,便決定用中藥材塑造一個"賬房先生"。他選取了辛夷做軀干,又分別截取蟬蛻的鼻子做腦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個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現(xiàn)了。拿給師兄們一看,也都說極象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小伙計覺得很開心,算是出了一口氣。就這樣,在無意間世上第一個毛猴誕生了。流傳到社會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漸形成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