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工藝品的基本介紹
料器又稱"玻璃器",中國的料器生產(chǎn)約始于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料器制作工藝是中國明清時代(普遍使用的工藝品制作工藝之一,說起料器,通州人總愛管它叫“玻璃玩藝兒”。小如料扣、珠子,大至獸鳥魚蟲,近兩年通州興蓉工藝品廠研制成功的水晶玻璃彩光料器,就新穎別致,別具風格。
產(chǎn)品特點
西周時期的玻璃器樸素無華,色彩晦暗,器形簡單,質(zhì)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玻璃器以仿玉為主,光潔度好,工藝水平較高,兩漢時期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玻璃器異域風格加重,器物輕薄,透明度較好;唐代時波斯風格濃厚,作品亮麗多姿;宋元時期則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較少;清代玻璃器與前代迥異,不僅數(shù)量多、色彩絢爛,而且工藝復雜、高超,成為中國古代玻璃工藝的鼎盛期。
歷史民俗
料器以一種溶點較低的玻璃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區(qū)(今中國新疆及中亞地區(qū))傳入中國。到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2~1620年),中國北部山東省博山地區(qū)的料器制作已經(jīng)十分興盛,并流傳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北京出現(xiàn)了首家大規(guī)模的"琉璃廠",專門生產(chǎn)皇宮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員的欣賞。明清時期的料器生產(chǎn),以北京和山東博山兩地最為著名。山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術(shù)琉璃"之稱。
鑒別真假
鑒別料器,首先要懂得各個朝代這種工藝品的制作特點。“看上面的芭蕉葉紋路,只有清早期到中期,才會如此技法。”最后,清代玻璃器鑒定還有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即用放大鏡觀察玻璃內(nèi)部的氣泡。受當時制作工藝條件所限,即使是非常通透的玻璃器,也會留有小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