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餛飩的基本介紹
華陰餛飩形狀像銀錁,尖底、鱉肚,兩個尖耳朵,餡有蘿卜、韭菜、大肉之別,象征渾全,吉利。餛飩又名編食,是華陰人過年過節(jié)待客的佳食。傳說,家人吃餛飩萬事如意,舉家團圓;親友吃餛飩唱來常往,親如一家,永不破裂。
營養(yǎng)價值
提供優(yōu)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產品特點
古人有“冬至日食餛飩”之俗。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意謂“開天辟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換言之,“餛飩”是“混沌”的諧音,民間曾將吃餛飩這一日常小事引申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的偉大意義。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作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歷史民俗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后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jù)中國造字的規(guī)則,后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qū)別。
千百年來水餃并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fā)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qū)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華陰餛飩的制作方法
主料:豬肉餡500克 餛飩皮適量;
輔料:雞蛋1個, 豌豆苗適量, 調料食鹽8克, 味精3克, 蔥10克, 姜10克, 香醋適量, 白糖3克, 蝦米15克, 豬油, 煉 3克, 白胡椒3克, 辣椒油適量, 水適量;
1.天津餛飩的做法提前將蝦米用溫水浸泡至軟,留下泡發(fā)蝦米的水備用,然后分別將蝦米、蔥、姜都切成大小均勻的末;
2.然后在豬肉餡里加入切碎的蔥、姜、蝦米,加入鹽、雞蛋、白糖、味精,攪拌均勻,用筷子將混合的肉餡沿著同一個方向攪打出筋;
3.然后取一張餛飩皮防于手心,將適量肉餡放在餛飩皮的1/3處,將兩頭粘緊即可;
4.湯鍋中的水燒沸后,將洗凈的豌豆苗放入焯燙幾秒鐘,然后瀝水撈出,同時在碗中放入香醋、醬油、糖、白胡椒、熟豬肉等調料,做成酸辣餛飩的調料汁;
5.湯鍋中的水再次燒沸后,放入餛飩,用漏勺攪勻防止粘底,保持中火,湯煮沸后淋入100ml左右的涼水,繼續(xù)煮,直到沸騰后再次淋入涼水,至少加入2-3次涼水后,餛飩皮變得透明柔軟即可出鍋,稍稍瀝干水分,盛在酸辣汁中,根據(jù)自己口味淋入適量油辣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