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尼火腿的基本介紹
底尼村委會30余個自然村,近千戶農戶都是彝族。底尼隸屬銅廠鄉(xiāng),距銅廠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易門縣城23公里,海拔2250米,年平均氣溫12.5℃。彝族人飼養(yǎng)的年豬,自幼崽時期便在這樣的高寒氣候環(huán)境里生長,耐心的彝族人以松毛為墊,以煮熟的苞谷面為主食,配以旱地里割的鮮草、打碎的麥秸稈進行喂養(yǎng),民間稱這樣的豬為土豬。這種方式飼養(yǎng)出來的土豬,具有生長周期長、肉質鮮嫩清甜等特點。在底尼彝族村落,流傳著“誰家的年豬養(yǎng)得大,誰家就有本事”的說法。
在高寒的氣候條件里,缸里腌制著的肉慢慢發(fā)酵,鹽水逐漸滲入肉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密封腌制后,打開蓋子,缸里腌制的臘味陸續(xù)被取出,用繩子拴住,待水分干后套袋保存。
彝族人將套袋的火腿掛于堂屋墻壁上,這不僅是彝山農家的一道風景,更是彝家的年貨。在高寒山區(qū)的底尼,人們習慣早晚在堂屋里燃起火堆取暖、燒水、做羅鍋飯。取暖御寒的陣陣煙火熏烤著墻上的火腿,久而久之,火腿有了柴火的清香,這也成為底尼火腿口感獨特的原因。半年多后,新腿就可以食用了,但口感卻不如老腿醇香。在底尼,很多彝族人家里都懸掛著幾只不同年份的火腿。底尼火腿保存時間長達兩年,肥瘦化成一體,也不會變質。
產品特點
自幼崽時期便在高寒氣候環(huán)境里生長,這種方式飼養(yǎng)出來的土豬,具有生長周期長、肉質鮮嫩清甜等特點。
品嘗吃法
采用蒸煮、爆炒、油炸等烹飪方式,均可保留出火腿的原香。配以乳扇、雞樅、辣椒等做燉菜,可為菜品提味。來一鍋白蕓豆、干板菜煮火腿,隔很遠就能嗅到香味。配一撮干巴菌,炒個飯,飯的口感和賣相立馬提升。選肥瘦適宜的部位與面或糯米和在一起,做面點或八寶飯的餡,那口感很受大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