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服的基本介紹
韓服,亦名朝鮮服,是源自漢族、傳入朝鮮后經(jīng)個性化修改的服裝,成型自李氏朝鮮時代(公元1392年-1897年)。韓服是韓國的傳統(tǒng)服裝。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節(jié)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里穿。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寬松;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風情。白色為基本色,根據(jù)季節(jié)、身份,所選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產(chǎn)品特點
韓服的特色是顏色艷麗和無口袋。通常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現(xiàn)代女性韓服的普通著裝叫做“赤古里裙(????/chima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高腰背心裙。男性韓服的普通著裝叫做“赤古里巴基(????/paji jeogori)”,包括赤古里和褲。普通百姓穿正式點的女性韓服時還在赤古里裙外罩唐衣,男性則在赤古里巴基外增添周衣。傳統(tǒng)高級韓服通常用明紬制作。老百姓的韓服通常用大麻、苧麻或者棉制作。(高麗時代朝鮮的白色苧遠近聞名。)亦有人制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歷史民俗
朝鮮民族曾經(jīng)是散居在烏拉阿爾泰山脈的農(nóng)耕民族,崇尚下寬上窄的金字塔形服飾,基本風格是大約在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短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朝鮮族服飾經(jīng)歷了三大變革。
三國時代
中國的大唐朝廷把絲制長袍傳到朝鮮半島(古稱新羅)。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并把褲腳綁在足踝。
朝鮮時代
初期女子服飾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后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并加粗、加長;而朝鮮時期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是在受到明朝服裝影響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民族審美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qū)分。
現(xiàn)代
朝鮮和韓國各自獨立分治之后,各自又再次發(fā)展出不同的路線。朝鮮以素雅和簡樸為主,而韓國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并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制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xiàn)代韓服里,馬甲和褂子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