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的基本介紹
普陀佛茶又稱普陀山云霧茶,是中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產(chǎn)于中國浙江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處浙江省舟山群島,也稱“普陀島”。普陀山頂峰--佛頂山,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這里冬暖夏涼,四季濕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云霧繚繞,露珠沾潤。加之茶樹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陽面和山坳避風(fēng)的地方,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十分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
營養(yǎng)價值
普陀佛茶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茶葉內(nèi)含的咖啡堿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
普陀佛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松弛血管壁的效應(yīng)更顯著;臨床證實,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zhì),對人體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普陀佛茶能促進脂類物質(zhì)轉(zhuǎn)化吸收。由于茶葉中具有嘌呤堿、腺嘌呤等到生物堿,這些生物堿可與磷酸、戊糖等物質(zhì)形成核甘酸,核甘酸類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對脂類物質(zhì)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對含氮化合物具有極妙的分解、轉(zhuǎn)化作用,使其分解轉(zhuǎn)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質(zhì),從而達到消脂作用。
普陀佛茶具有凈化人體消化器官的作用。茶葉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松弛,凈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zhì),同時還對胃、腎、肝臟履行特殊的凈化作用,不但有助于脂肪等物質(zhì)的消化,而且還能預(yù)防消化器官疾病的發(fā)生。
普陀佛茶具有顯著的抗癌物質(zhì)的突變作用。由于茶葉中抗氧化組合提取物GAT有抑制黃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質(zhì)的突變作用,故有抑制腫瘤轉(zhuǎn)移的效應(yīng);茶葉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體中促瘤劑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細胞的生成;茶葉提取物T—8750劑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亞硝胺及亞硝基化合物,是公認的主要致癌物質(zhì),而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斷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質(zhì)。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強。
產(chǎn)品特點
普陀佛茶外形條索“似螺菲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內(nèi)質(zhì)香氣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湯色和葉底嫩綠明亮。佛茶制成后,風(fēng)貌特殊,外形緊細,卷曲呈螺狀形,色澤綠潤顯毫;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芽葉成朵;飲后,頓感香氣清香高雅,滋味鮮美濃郁。
歷史民俗
相傳,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xué),在朝拜五臺山時得觀音圣像一尊。他準備從明州乘船回國,駛近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xiàn)數(shù)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jīng)多 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只,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lǐng)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于是說:“使我國眾生 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觀音像造寺。后因《華嚴經(jīng)》有善財 參觀音于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山上寺廟眾多,有普濟寺、法雨寺、長生禪院、盤陀庵、靈石庵等。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采制,并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普陀佛茶的制作方法
鮮葉—攤放—殺青—揉捻一炒制—提毫—烘干—入倉。機械化技術(shù)進入加工車間的鮮葉應(yīng)立即攤青,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的鮮葉要分別攤青,雨水葉要攤薄,不能重疊,每小時翻一次,鮮葉應(yīng)攤放在竹席上,厚度為1—3cm,攤放地點要求陰涼,不受陽光照射,清潔衛(wèi)生,空氣流通無異味,嫩葉要隨時觀察,4~12h內(nèi)以鮮葉失重率10%—15%為宜。攤放過程中,適當輕翻以利均勻散發(fā)水分和散熱。鮮葉經(jīng)殺青機、揉捻機、齒切機、理條機、風(fēng)力選別機、圓篩機、烘干機加工后,所制茶葉條索緊結(jié),卷曲勻齊,色澤翠綠,白毫顯露。
獲獎榮譽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獎。后經(jīng)當?shù)厣缴途用窬呐嘀玻鸩枰云洫毺氐娘L(fēng)味而更享盛名,1984年獲得浙江省名茶稱號,1998年10月獲"中華文化名茶"銀獎,普陀佛茶不愧是中華茶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結(jié)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