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板鴨的基本介紹
建昌板鴨是用生態(tài)放養(yǎng)填肥后的建昌鴨為原料,經傳統(tǒng)工藝腌制風干而成。其外形飽滿、體干皮亮、豐厚、緊密呈玫瑰紅色、肉質細嫩、香味濃郁、不肥不膩。建昌板鴨擁有幾百年的加工歷史。據元、明歷史記載,西昌原名建昌,以出產板鴨著稱,故名建昌板鴨。2015年06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建昌板鴨”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德昌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處安寧河谷腹地,古稱“香城”、“鳳凰城”和“燕子城”,總面積2284平方千米。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西臨雅礱江、東連螺髻山,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日照總時數2356小時,年均氣溫17.7攝氏度,年均相對濕度64.7%,年均PM2.5指數25,負氧離子含量平均12000個/平方厘米,年均降水1074.4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優(yōu)質天氣330天以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極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是發(fā)展優(yōu)質、高產、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的理想之地。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水資源,是養(yǎng)殖建昌板鴨的原料建昌鴨食材“”的理想場所。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德州鎮(zhèn)大坪村,是建昌板鴨種鴨養(yǎng)殖基地,主要是純白羽系、褐麻羽系、麻黃羽系和白胸黑羽系。此四種品系的鴨子統(tǒng)稱為“建昌鴨”,是加工制作“建昌板鴨”的原材料。2015年,德昌縣共有建昌鴨70余萬只,其中純種鴨10余萬只,大部分由麻栗鎮(zhèn)、錦川鄉(xiāng)等地的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在冬季加工制作成為板鴨。龍頭企業(yè)投資3000萬引進的全自動生產線已進入調試階段,年產值達到6000萬。2016年,德昌縣具有年產300萬只建昌板鴨的加工能力,建昌板鴨產值可達1.2億元。
地域范圍
建昌板鴨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德昌縣德州鎮(zhèn)、永郎鎮(zhèn)、樂躍鎮(zhèn)、麻栗鎮(zhèn)、阿月鄉(xiāng)、小高鄉(xiāng)、錦川鄉(xiāng)、老碾鄉(xiāng)、王所鄉(xiāng)、六所鄉(xiāng)、巴洞鄉(xiāng)、寬裕鄉(xiāng)、茨達鄉(xiāng)共13個鄉(xiāng)鎮(zhèn)現轄行政區(qū)域。
產品特點
建昌板鴨外形飽滿,體干皮亮,肉質細嫩緊密,香味濃郁,豐厚、緊密,切開呈玫瑰紅色、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肉中的脂肪酸溶點低,易于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相對其它產地的板鴨,建昌板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等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健康觀念。建昌板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
建昌板鴨是用放牧飼養(yǎng)3—4月齡的建昌鴨進行填肥1—2周,宰殺后的胴體用鹽腌制,再加以天然輔料(青椒、磨菇、沙姜、花椒、胡椒等),腌制1—2天后,自然風干,再進行疊胚、整形即為成品。食用時浸泡、洗凈、煮熟、斬塊即食,也可蒸食。
歷史民俗
德昌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養(yǎng)鴨,至唐咸通六年(865年)蒙詔立建昌府,德昌屬建昌府地后,其名曰“建昌鴨”。其后,農戶飼養(yǎng)“建昌鴨”相沿成習,在安寧河兩岸繁育,主要盛產地是現德昌縣的麻栗、阿月、德州、王所等鄉(xiāng)鎮(zhèn)。“建昌板鴨”是用建昌鴨制作而成的,后經沈萬三收集、整理成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明清時期建昌板鴨曾被列為貢品,其美名也流傳于民間,其制作工藝由沈家代代相傳下來,并不斷發(fā)揚光大。
建昌板鴨擁有幾百年的加工歷史。據元、明歷史記載,西昌原名建昌,以出產板鴨著稱,故名建昌板鴨。《西昌縣志》記載:“鴨古名鶩,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縣人挨戶飼養(yǎng),用為筵宴上品,重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氣味之美,為他省之冠。雖著名之蘇鴨、閩鴨,亦所不及所謂建鴨、建肝是也。鴨肝以西寧鎮(zhèn)所產者為第一,每副重十二兩;鴨肉若用鹽腌之成為板鴨,則美不可言矣”。
2015年,建昌板鴨獲得保護后,德昌縣把建昌鴨養(yǎng)殖作為主導產業(yè)發(fā)展,確立了“一禽二豬三草畜”畜牧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獲獎榮譽
2004、2005年,建昌板鴨連續(xù)兩次榮獲中國西部農業(yè)博覽會銀獎。
2006年12月,建昌板鴨獲“四川省第二屆冬季旅游發(fā)展大會涼山綠色農產品展‘特色獎’”。
2009年,建昌板鴨獲中國西部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最暢銷產品獎”。
2009年,建昌板鴨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06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建昌板鴨”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