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蒿子粑粑的基本介紹
蒿子粑粑是一種清明前后才有的粑粑。春天一到,沉睡了一冬的蒿根上就爆出蒿芽,蒿芽拱出地表正想伸個懶腰兒,聰明的土家人便挽了竹籃,貓腰掐去鮮嫩的蒿顛。回到家里洗凈,又把糯米細細地磨成份,然后把兩者調(diào)水拌勻,放進飯甑里蒸。蒿子和糯米粉蒸熟后,從飯甑里掏出來,用碓舂成蒿面。如果要想粑粑甜一點,就在蒿面上灑一點糖水,再捏成團,做成個。蒿子粑粑的制作就算完成了。
營養(yǎng)價值
做粑粑的這種蒿子與野艾蒿屬同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它與野艾一樣有祛風止血的藥用價值。因此,土家人的這種傳統(tǒng)美食除了“吃”的意義以外,自然也有治病健身的作用。同時還有民俗價值,土家有“三月三,蛇出山,吃了蒿粑壓蛇眼”的說法,大意是說了蒿子粑粑以后,如果被蛇咬傷,人就能自我解毒吧。
產(chǎn)品特點
蒿子粑粑可炸可蒸,味道都十分好。并炸至邊緣泛出金黃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無比,里面的味道很綿長,清香撲鼻,回味無窮,讓人愛不釋口。
制作方法
1、春季,采下質(zhì)嫩味鮮的蒿葉尖,然后將其洗凈;臘肉切成丁,放在一旁備用。
2、用開水將蒿葉焯一下(去苦味),過冷水沖涼,擰干(以此法除去大量的墨綠色汁水和細毛,這樣做出來的蒿子粑粑就不會太黑)。也可將蒿葉以洗凈后鍾子或鵝卵石沖碎,直至流出蒿草汁,再將錘好的蒿草放入裝用清水的臉盆中,淘凈撈出。
3、將蒿葉切的碎,與臘肉丁一起同早先準備好的米粉均勻拌勻,和水,調(diào)入少許鹽攪拌。蒿葉不能放太多,以三四蒿葉成比八九成米面最好,然后加溫水捏成圓形扁扁的蒿子粑粑。
石門蒿子粑粑的品嘗吃法
蒿子粑粑的吃法一般有兩種。一是用火烤來吃。一旦遇火,那種特有的蒿香就慢慢溢出來,饞得你滿口生津。但你還得悠著吃,待蒿子粑粑兩面都烤出焦黃色就出味了。二是用清油煎著吃,在燒燙的鍋里旋一調(diào)羹清油后,將粑粑貼上去,蓋嚴鍋蓋,但聽得鍋里嗞嗞燜響,卻嗅不出蒿香。煎得二面起鍋巴了,盛出來品嘗,香甜可口,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