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頭雕刻的基本介紹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制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于民間工藝美術(shù),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qū)。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
歷史民俗
自明清以來,木偶戲已由城市漸進至鄉(xiāng)鎮(zhèn),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藝術(shù)。如福建泉州嘉禮戲,有的只有生、旦、北(凈)、雜(丑)四個行當角色形象更換演出,被稱為“四美班”。有的一臺嘉禮戲只有三十六形象,故稱“三十六尊嘉禮當百萬軍兵”。泉州早年著名的木偶頭雕刻藝術(shù)家,有義全后街的神像鋪兼木偶雕刻的佚名工藝師們;涂門街的黃良司、黃才司及后來的黃嘉祥和北門花園街的木偶造型大師江加走。他們的木偶造型,偶頭雕刻精炒,面部豐腴,具有唐代人物造像特點;粉彩細致,線條明快,形成了福建南派木偶造型。龍溪地區(qū)漳州的布袋木偶戲,于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慶十二年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即在漳州東門開設(shè)“成成是”木偶作坊。人稱“南江(加走)北徐”的木偶雕刻大師徐年松,是北派的代表,到徐竹初這一輩已是第六代了。
獲獎榮譽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chǎn)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jīng)國家文化部確定,福建省漳州市的徐竹初、徐聰亮為該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