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韭黃的基本介紹
天津黃韭, 也稱韭黃。韭黃是韭菜通過培土、遮光覆蓋等措施,在弱光環(huán)境下經(jīng)軟化栽培后生產(chǎn)的黃化韭菜。韭菜本身是通體青綠色的,但如果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地方,便成了黃色的韭黃。
黃韭是一種高檔的營養(yǎng)保健蔬菜,一年種植多年收獲。該品種植株叢直立,葉寬肥厚,成株高50~55厘米;味鮮脆嫩,纖維素極少,柔嫩質優(yōu),生長快,產(chǎn)量高,具有耐寒、耐肥、耐高溫高濕,喜黑暗無光環(huán)境,抗病性強等優(yōu)點;比一般的韭菜品種分蘗力強,假莖粗、不易倒伏,跑馬根少,不易浮蔸上長,在黑暗條件下生長速度較快,是當今黃韭生產(chǎn)最理想的軟化栽培品種。
清同治年間,一位姓朱的花匠于冬日偶在花窖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叢,不僅色澤淡黃清新,而且口味極佳,與青韭相比,別具一格,于是開始大量栽種。至光緒年間已普遍栽種,成為人們冬季菜蔬中之佳品,一直延續(xù)至今。
早些年,每到春節(jié),菜農(nóng)便將黃韭用紅繩捆好,去集市賣鮮,這樣,黃韭便成為天津蔬菜中的獨特品種,與紫蟹、銀魚、鐵雀并列為年菜四珍。所以《津門竹枝詞》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黃,錦衣橋畔價偏昂”,可見當時天津黃韭身份之高。
韭黃一般在冬春生產(chǎn),也可夏天在韭菜畦就地培土軟化,稱黃韭,實質上是夏天生產(chǎn)的韭黃。一般在7月初當韭菜的綠葉長40厘米時,將其向壟行左邊壓倒,再用6~8厘米厚的土將整株覆蓋,并支架用塑料膜覆蓋防雨。一般6~8天韭葉黃化即可采收。采收時將培土扒開,然后將黃韭從基部割下,整理后上市。
營養(yǎng)價值
韭菜富含維生素A、B、C、糖類、蛋白質等,并含有抗菌物質。 功效:具有調味、殺菌的功能。常食有益,但一次不宜食之過多。
產(chǎn)品特點
黃韭,馨香撲鼻,鮮嫩色美,自古就被譽為“菜中珍品”。既中作為調味的香料, 又可炒、煮、涼拌或做湯用以佐餐。若餃子餡配上一些韭黃,則尤為清香可口。
取適量黃韭,豬肉煮熟切末,調制成餃子餡,乃河北南宮、深州、辛集一帶傳統(tǒng)做法,“不吃黃韭不算過年”意味著只有年節(jié)時才有黃韭肉丁餡餃子可吃。
歷史民俗
說起黃韭,人們自然想起宋代詩人蘇軾“斷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的詩句。蘇大學士寫的這個“黃韭”,并非我們所說的黃韭,而應是春天的頭茬韭菜。
黃韭,也叫韭黃,據(jù)記載,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邢臺南宮市北胡東張村、束鹿縣民、深州市西安莊等已掌握培植技術。相傳由于黃韭的種植工藝復雜,技術性強,受季節(jié)限制,價格高等原因,種植技術“傳男不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