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九山生姜的基本介紹
興國九山生姜是江西名特蔬菜之一,為興國縣留龍九山村古老農(nóng)家品種。株高一般70~90厘米,分枝較多,莖稈基部帶紫色有特殊香味,葉披針形、綠色。根莖肥大,姜球呈雙行排列,皮淺黃色,肉黃白色,嫩芽淡紫紅色,粗壯無筋,纖維少,肉質(zhì)肥嫩,辛辣味中等,品質(zhì)優(yōu)質(zhì),入菜不鎪,耐貯耐運,故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賽過遠近十八鄉(xiāng),嫩如冬筍甜似藕,一家炒菜滿村香”之美傳。它可以治療胃腹冷痛、虛寒吐瀉、飲食不振、消化不良、風寒感冒、咳嗽頭痛等癥狀,以九山姜為原料加工制作的醬菜、五味姜、甘姜、白糖姜片、脫水姜片、香辣粉等食品。
九山生姜更是聲名遠播,行銷江浙閩粵大半個中國。七十年代,還在上海設(shè)立了專門出口點,冠其名日:“中國九山姜”,飄洋過海,走向了世界,真可謂聲威顯赫,名聞遐邇。坳丘圩村民們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用小小的九山生姜,鋪就了一條通向小康的致富大道。坳丘圩四五十戶人家,種姜面積達六百畝,每逢盛夏,山坡上,溝坎旁,片片蔥翠的姜葉,碧綠的禾苗,搖曳多姿,交相輝映。收姜時節(jié),南來北往的客商,大大小小的車輛,一堆堆黃燦燦的生姜,一張張綻開的笑臉,使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頓時變得象熙熙攘攘的繁華街市。使坳丘圩成為興國邊睡山區(qū)的一顆耀眼明珠。而今,隨著種植技術(shù)的進步,生姜深度加工的不斷拓展,九山生姜已在留龍、社富、杰村等全縣十八個鄉(xiāng)廣泛種植,年平均產(chǎn)量達三百萬公斤以上,成為興國農(nóng)村重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并遠銷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qū)。
營養(yǎng)價值
九山生姜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療胃腹冷痛、虛寒吐瀉、飲食不振、消化不良、風寒感冒、咳嗽頭痛等。
產(chǎn)品特點
根莖肥大,姜球呈雙行排列,皮淺黃色,肉黃白色,嫩芽淡紫紅色,粗壯無筋,纖維少,肉質(zhì)肥嫩,辛辣味中等,品質(zhì)優(yōu)質(zhì),入菜不鎪,耐貯耐運。
歷史民俗
據(jù)《新唐書》中《元和郡縣志》記載:九山生姜被唐朝列為虔州(今贛州市)貢品。相傳,南朝宋高祖劉裕(寄奴)有兩件寶,一是用千里光治金瘡,另一件使是用生姜治感冒,劉氏喪國后,其后裔南逃,其中一支定居虔州,淪為客籍,把千里光和生姜帶到了虔州,九山姜乃是出自皇宮內(nèi)苑的珍品。傳說雖屬野史軼聞,無可考稽,甚至不無文人攀龍附鳳,故作風雅之嫌,但九山生姜從唐代以來,就是“虔州貢品”這卻是確鑿無疑的史實。唐憲宗時期“元和郡縣志”中早有明確記載。由此推斷,坳丘圩種植生姜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千余年來,代代相承,綿綿不絕。早先年,坳丘圩還有“姜王”大賽的習俗,每年收姜的季節(jié),全村選取產(chǎn)量最高,個體最大的一兜姜作為“姜王”,象狀元游金街般鼓樂喧天,繞村一周,然后全村人分而食之。可見,種姜已成為九山村一種歷史悠久的農(nóng)事習俗,并且孕育了某種民俗文化的底蘊。
興國九山生姜的獲獎榮譽
早在唐代就被列為宮廷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