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黃湯茶的基本介紹
平陽黃湯茶是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的特產(chǎn),亦稱溫州黃湯;產(chǎn)于平陽、蒼南、泰順、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順的東溪與平陽的北港所產(chǎn)品質(zhì)最佳。該茶創(chuàng)制于清代,并被列為貢品。其特點是:條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葉底嫩勻成朵,香氣清高幽遠,滋味和酸鮮爽。民國時期失傳。新中國建立后,于1979年恢復(fù)生產(chǎn)。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產(chǎn)品特點
溫州黃湯的品質(zhì)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品,葉底芽葉成朵勻齊。溫州黃湯產(chǎn)于浙南泰順、平陽、瑞安、永嘉等縣,品質(zhì)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南雁蕩山區(qū))所產(chǎn)為最好。黃湯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溫州黃湯清明前開采,采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溫州黃湯制造分殺青、揉捻、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
歷史民俗
溫州黃湯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不同的觀察方法卻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溫州黃湯概念,不同現(xiàn)今所指的溫州黃湯,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征,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fā)黃而得名。
在歷史上,未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zhì)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zhì)各異的茶葉。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溫州黃湯。
制作方法
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1~1.2公斤,要求殺勻殺透,待葉質(zhì)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滾炒揉捻。
揉捻:繼續(xù)在殺青鍋內(nèi)進行,降低鍋溫,滾炒到茶葉基本成條,減重50~55%時即可出鍋。
悶堆:將揉捻葉一層一層地攤在竹匾上,厚約20厘米,
溫州黃湯上蓋白布,靜置48~72小時,待葉色轉(zhuǎn)黃,
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籠烘焙,每籠投悶堆葉1.2公斤左右,烘焙時間約15分鐘,七成干時下烘。
悶烘:初烘后適當攤涼,收放在布袋內(nèi),每袋1~1.5公斤,連袋擱置在烘籠上悶焙,掌握葉溫30℃左右,經(jīng)3~4小時達九成干,再經(jīng)篩簸,剔除片末,復(fù)火到足干,即可包裝。
溫州黃湯的品質(zhì)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口,葉底芽葉成朵勻齊。
平陽黃湯茶的鑒別真假
溫州黃湯湯色最明顯的特點,茶湯是純黃色,湯面沒有或很少夾混綠色環(huán),黃湯的茶名也是由此得來。黃茶湯色多少透綠色,從湯面的茶杯邊緣的綠色環(huán)可以看出,溫州黃湯茶色透明鮮亮,與陳化的綠茶湯不同。青茶湯色是橙黃色或金黃色,其色度深淺與黃茶不同。溫州黃湯滋味與綠茶、青茶也不同,滋味醇厚甜爽,別有風(fēng)味,要精品細尋,就能識別。
1、外形:條形細緊纖秀
2、色澤:色澤黃潤綠,芽毫顯露
3、湯色: 橙黃鮮明,清澈明亮
4、香氣:甜香清純,清芬高銳
5、滋味:滋味鮮醇,甘爽
6、葉底:芽葉成朵勻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