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鼠曲粿的基本介紹
鼠曲粿(guǒ)也稱茨殼粿,廣東潮汕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食,潮汕民間年節(jié)祭祖一般都會有鼠曲粿。凡是提到潮汕小食,都不能不提到“鼠曲粿”,這大概是因為“鼠曲粿”在潮汕小吃中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潮汕風味,最為大眾化的原因吧。
營養(yǎng)價值
鼠曲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于冬季農(nóng)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采集后,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咸、甜、雙烹數(shù)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包制粿餡之后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
歷史民俗
吃鼠曲棵的風俗起源很早。《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米半),以厭時氣”。《政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為粉,以壓時氣”。龍舌(米半),鼠曲粿之名,即用鼠曲米粉末兒做的一種餅食。唐代皮日休在《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謝》詩云:“深挑乍見牛唇液,細掐徐聞鼠耳香。”《本草綱目》引邵桂子《甕天語》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可見以鼠曲草制餅食的風俗至南北朝已有,代代相傳,至今潮汕風俗依然。不過,古時北方吃鼠曲粿是在清明寒食之間,潮汕卻是在春節(jié)前后,這是氣候使然。
制作方法
鼠曲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于冬季農(nóng)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采集后,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咸、甜、雙烹數(shù)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包制粿餡之后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