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馬蹄酥的基本介紹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福建同安,江蘇江陰等地的著名漢族小吃。
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后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zhuǎn),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產(chǎn)品特點
馬蹄酥為江陰傳統(tǒng)土特產(chǎn)。清朝末年仿制鎮(zhèn)江同名糕點,并經(jīng)改進成面。該產(chǎn)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fā)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 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zhèn)洌⑾恪⑽毒慵选?/p>
歷史民俗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xiāng)陜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xiāng)親們嘗后贊嘆不已,經(jīng)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制作此佳點的工藝,后來傳入民間。唐代開辟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制作方法
1.將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種撕碎后放入,把綿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兩邊,倒入開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團。再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后倒入,反復用勁揉勻,劃開透氣,五六分鐘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約3公斤。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綿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勻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將糖油面搓成條長,摘成劑子200只(每只重15克),撳扁成邊薄中厚的圓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攏,撳扁后用搟棰搟成直徑約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馬蹄印,將飴糖用熱水75克稀釋后,涂刷在酥坯面上。待桶爐燒熱,將酥坯底面抹少許清水貼入爐中(每爐可貼100只),爐口上蓋一水缽,用微火烘烤。4分鐘后,端去水缽,將綿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蓋水缽(不使漏氣),同時用濕布塞住桶爐風口,燜約3分鐘,待爐內(nèi)糖煙消散、熱氣冒出時,端去水缽,出爐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