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木雕的基本介紹
木雕是以木材為原料,雕刻各種形象的藝術品。蘇州木雕是江蘇蘇州漢族民間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木雕作品是實用和美術的統(tǒng)一載體。它所表達的主題,既要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實用與美觀統(tǒng)一的特性。
產(chǎn)品特點
藝術木雕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有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有簡潔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藝術木雕不僅是雕刻家心靈手巧的產(chǎn)物,而且也是裝飾、美化環(huán)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故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歷史民俗
歷史表明,蘇州木雕在古代漢族信仰民俗上早已有所表現(xiàn)。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闔閭大城建成時,蟠門(盤門)城樓上豎著一條木刻的“蛇”,作為尅“越”的吉祥物。在有著三千年以上歷史的草鞋山出土文物中,除了農(nóng)具、玉、石刻外,更有木刻件的遺存。反映了木雕從原始信仰,到生產(chǎn)、生活、禮儀和社會習俗等方面,已成為歷代先民隨著文明的步伐,在不斷地“為我所用”。殷書中將木雕列入“六工”之一。唐宋時期,歲時、年節(jié)、廟會、婚喪、壽誕、禮儀等民間信仰、習俗已經(jīng)成熟,特別自明代以來,居民生活普遍由低位坐臥而變革為高位后,越發(fā)推動了木雕裝飾美術的發(fā)展。
制作方法
1、通常要先畫創(chuàng)意稿,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
2、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xié)調、重心穩(wěn)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nèi)輪廓;鑿粗坯:可從下到下,從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shù)姆艑挕C耖g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內(nèi)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鑿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列和各種布局,然后將具體形態(tài)逐步落實并成形,要為修光留有余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 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xiàn)力;
3、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
4、打磨:根據(jù)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后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5、著色上光:用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筆、一只調色缸。著色的顏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油畫的丙烯顏料不宜使用。